愛與溫柔是需要修煉的
愛與溫柔是需要修煉的
最近有一部戲很火紅,評價是今年最強的連戲劇,我個人也蠻喜歡的,片名「琉璃」,今天晚上應該會播出完結篇,大家就可以放心追劇。看完之後我的心得是「愛與溫柔是需要修煉的」,而EQ教育這套教材,我覺得是上天賜予與修煉手冊。
首先我很感謝鹿東國小能夠引進EQ教育這個資源,不光是對我的孩子很好,對我們一家人也都很有幫助。EQ教育課程的背後其時是一個龐大而專業的臨床心理治療系統,一群優秀的臨床心理師每天面對不同的個案和孩子,精萃出來的完整預防性教學方案,再輔以貼切的生活案例,讓我們可以輕鬆的記憶並運用在生活中。同時在學習這套的過程中,我也認識了很多其他學校的家長,有校長、軍人、護理師、事業有成的老闆、高中數學老師、藥局主管、補習班老師、音樂老師也有本身重度憂鬱症者等等,有為子女而來、自己而來,也有為孫子而來。有個年輕奶奶說,她的女兒離婚,而後孫子又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症患者時,她曾覺得命運為何這樣捉弄人,後來校長推薦她來聽這套課程,不僅讓她覺得受到了很多幫助,也更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幫助更多的人。
然而,不是只有診斷有問題的孩子需要EQ教育,「優異」的孩子也很需要EQ教育。昨天我看到一則審判新聞,去年一名醫學系畢業生縱火燒自己家的房子,導致家人非死即傷,這位27歲醫學系畢業女學生,外向活潑、與同學互動良好,也未有前科、暴力、酗酒、用藥紀錄乃至確診的精神疾病,媒體將她的母親貼上「虎媽標籤」,但事實是這麼單純嗎?有個比較詳細的訪談中顯示,這個孩子從小是資優生,但上了大學之後經歷挫敗,把責任怪罪到家人和社會身上,對社會憤怒到「希望台灣人殘酷死去」。有同樣類似經歷的另一名醫生說,「職涯想像」、「地域文化」、「醫學系訓練過程」這三組名詞的總和,是資優生的一道緊箍咒。而人生不也都會經歷過這些嗎?如果我們能夠事先有預防方法,有強大心理後盾資源,是不是當事情遇到時就能降低最大的損害?
其實家暴和溺愛並不是黑即白,他們其實是一道光譜,家暴和溺愛都是兩個極端,只是我們過去的家庭經驗裡,很少有機會可以有人教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教育小孩和溝通。我舉一個教材裡的例子「十點鐘媽媽」。在這個故事裡,傳統的作法可能是孩子一直拖著作業沒寫,家長又累又忙的情況下就「揍下去了」,「我看你根本就是在打混摸魚!」,而溺愛者的做法是「幫孩子做作業?」「忽視他學校作業沒做完這件事?」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作法呢?當我在跟我的孩子聊這一篇的時候,他們開始能理解「晚上了,媽媽會很累,就容易生氣,並不是媽媽不愛我了。」他能同理「身體疲累會影響生理」就是多了一分同理心。同時,他也能省思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因為生理因素所引起,可以在發怒的說出非真正心裡話時,能先委婉告知周圍的人「我現在很累,很需要休息。」而不是直接衝動地說出後悔傷人的發洩詞句。而這樣的課程在班級中實踐產生的效益,是讓孩子意外的「發現」,原來不是只有我的媽媽是這樣,原來大家都會這樣,他就不會只存活在自己的家庭世界裡「覺得自己好委屈」、「我只是個受害者」,就能有同理心、包容力和改變行為的動機。
當我開始入班服務時,我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能上到EQ課程 ,畢竟EQ教師人力很有限,也要導師的課程能配合和其他家長同意,所以我只是盡所能的努力備課、批改孩子的學習單。隔年我的孩子回家興奮的告訴我「媽媽,我們班也要上EQ課了!」我頓時感受到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接受這樣課程是多麽讓人開心的事,且我又多了一個家長的身份看自己孩子的學習單,加上已經批改了很多同年孩子學習單的經驗,我突然發現過去了解到的孩子其實只是他的一小部分,我看到他在團體裡的優點和獨特,而不是只有我所擔心的不夠好,那是一種充份實際的安心感,然後我們也有了很多共同話題。也因為有入班的經驗,所以我有機會能進班級擔任助教,觀察孩子上課情況和同學互動的細節,我覺得這些都有助於我從不同面向更了解孩子,孩子也覺得有不一樣的方式與角色和媽媽相處,這真是我們人生中難能可貴的機會。
我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分享給各位,因為我知道大家都很忙碌,也許有人覺得這套課程很不錯但真的無法抽身參與,希望透過我的經驗分享也能讓大家受益,謝謝!
鹿東國小EQ志工康力文